动力电池的革命,就这么静悄悄的来了。
2025年9月8日,宁德时代宣布其自研的一款名为“钠新”的钠离子电池,已经通过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认证,成为全球首款通过新国标认证的钠离子动力电池。
宁王所通过的这套新国标,门槛可是相当高的。这套标准是由工信部组织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国标在热扩散、底部撞击、快充循环等维度设置了严格的要求,目的就在于从源头杜绝电动汽车的自燃风险。钠新电池能够拿到新国标认证就意味着,钠离子电池不再只是实验室里的样品,而是迈入了量产和装车实用的阶段了。
回顾电池技术的发展史,从早期的铅酸电池、镍氢电池,再到如今占据主流的锂离子电池,每一次迭代都是紧紧围绕着能量密度、成本和资源的可持续性而展开的。
钠离子电池的发展,在早期其实是和锂离子电池同步进行的,但由于锂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方面的显著优势,使其在过去几十年里获得了压倒性的关注和投资。然而,随着全球电动化浪潮席卷而来,锂矿供应短缺和价格剧烈波动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了。
展开剩余77%锂在地壳中的丰度仅为0.0017%,也就是十万分之1.7,并且全球超过80%的锂资源都集中分布在美洲和澳洲,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锂消费国,超过70%的锂资源依赖进口,这无疑对新能源产业战略安全构成了挑战。而钠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高达2.3%,是锂的千倍以上,且分布均匀,价格低廉,碳酸钠的价格仅为碳酸锂的一个零头。超高的性价比使得产业界重新将目光投向了钠离子电池。
钠离子电池能够重新获得市场的青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就是非常显著的成本优势。在规模化量产之后,钠电池的储能成本可以降至0.3元/Wh,相较于磷酸铁锂电池的0.6元/Wh,能够便宜一半。除了钠本身的价格优势外,相较于锂电池负极所使用的铜箔,钠电池所使用的铝箔成本也更低,低盐浓度的电解液也能进一步降低成本。
第二,核心技术的突破。此前钠离子电池未能大规模商业化的核心缺陷在于其体积较大,钠离子的半径比锂离子大了一半还多。大体积带了一系列很致命的问题,比如说材料稳定性差,能量密度低,充电速度慢等等。而宁德时代则通过层状氧化物正极、硬碳负极等材料创新,使钠新电池的能量密度达到了175Wh/kg,纯电车型续航突破500公里,并且在-40℃的极寒环境下,电芯能量保持率仍然高达90%。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安全性能。与锂电池相比,钠电池的热力学稳定性更高,在充放电过程中更不容易引发剧烈的副反应,从而降低了热失控的风险。钠离子电池在过充时,倾向于通过“析钠”形成内部短路,而非像锂电池那样引发剧烈分解,这种“自耗式”的机制可在极端情况下以可控的方式释放能量;并且,钠离子电池的内阻较高,在短路时瞬时发热量小,也进一步降低了热失控的可能性。以宁德时代的钠新电池为例,其在针刺、挤压、电钻穿透、锯断等极端测试中,均表现出不起火、不爆炸的稳定性,这些特性完美契合了新国标的“从源头杜绝自燃风险”的宗旨。
那么,钠电池的量产究竟会对电动汽车的价格产生多大影响呢?这可能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了。
电池是电动车的成本大头,通常占整车成本的30%-40%左右。钠电池的规模化应用,无疑将显著降低造车成本。业内普遍认为,钠电池将率先应用于A00级微型车、低速电动车以及两轮车上,这些车型对成本比较敏感,但是对续航要求不高,非常适合钠电池的应用。有预测显示,搭载钠电池的微型车价格,降幅可能高达35%甚至更多,未来我们很可能会看到续航在150-200公里、定价在3-5万元的纯电车型,这对于推动电动车的普及具有重大意义。
当然,对于中高端车型而言,由于其对续航和能量密度要求更高,锂电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占据主导,钠电池的替代效应不会立竿见影地导致所有电动车价格“腰斩”,但整体市场的成本下行的趋势是明确的。
除了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之外,钠电池凭借其成本优势、安全性能和优异的低温性能,在储能领域更是有着巨大的发挥空间。大规模储能对能量密度的要求相对宽松,但是对成本、循环寿命和安全性的要求极高,这正好契合了钠电池的优势。2024年,全球首个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钠电储能项目——大唐湖北钠离子储能电站通过验收。位于云南文山州的独立储能电站也实现了全容量并网,其中包含了40MWh的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在备用电源领域,比如说5G基站,钠电池也在快速替代铅酸电池,将电池寿命从2年延长至10年,大大降低了运维成本。
面对钠电池的迅猛发展,投资者自然关心这是否会对锂矿及锂电池相关上市公司的股价构成利空。
从短期来看,钠电池的规模化应用,必然会与锂电池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尤其是在成本敏感的中低端应用领域。这可能会对部分技术壁垒不高、成本控制较差的锂电池厂商带来压力。然而,从中长期来看,钠电池与锂电池之间,更多的是互补而非替代关系。二者在能量密度、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的差异,会让这两条不同的电池技术路径都能在不同的应用场景里发挥作用。
因此,对于锂矿和锂电池上市公司而言,在短期情绪上或许会受到钠电池热度的影响,但是在中长期上来看,其基本面和股价更多还是取决于自身在高端技术、资源控制和成本优化方面的能力。像是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锂电池巨头,自身也在积极主动的布局钠电池技术,构建“锂电+钠电”的双重技术路线,这反而会增强其综合竞争力。
以更宏观的视角来看,中国在钠离子电池产业化上的领先,其战略意义远不止于商业利益。它极大地降低了我国新能源产业对海外锂资源的依赖,提升了产业安全自主可控的能力。我国掌控着全球78%的钠电专利,有望在这一新兴赛道复制类似光伏产业的成功路径,从技术追随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
当然,钠电池的产业化之路也并非一片坦途。当前其能量密度相较于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仍有不小的差距,循环寿命也普遍低于优秀的磷酸铁锂电池50%以上。此外,在消费者的认知中,仍然存在“钠电=低端”的刻板印象,这也需要时间和市场验证来逐步扭转。
放眼未来,钠离子电池的这场颠覆性技术革命才刚刚开始。随着新国标的实施和产业链的持续降本增效,一个由钠电池和锂电池共同构建的、更安全、更经济、更低碳的新型能源存储生态正在加速向我们走来。
发布于:浙江省51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